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普惠金融不可或缺。实践证明,科技在拓展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帮助贫困人群脱贫增收的关键举措。展望未来,随着农村地区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将逐渐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将在农村迸发出新活力。
技术助推农村普惠金融水平提升
近两年,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愈加丰富,在服务“三农”、精准脱贫、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新服务和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指出,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中心,以互联网企业为支撑,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金融科技持续赋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健全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是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也得以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认为,2017年至2019年3年间,我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得到了快速提升。其中,在支付、信贷、授信、理财、保险五类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服务于县域小微经营者和“三农”群体的数字化授信作为基础的金融服务类型,发展较快,增长最为显著,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有了明显改善。
小贷公司是深入服务县域经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代表机构之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表示,科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小贷公司也不例外。小贷公司通过运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可以提升业务质效。当前,服务县域小微企业类小贷公司优秀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依托核心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商圈等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IT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省内业务覆盖,从而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贷服务。
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尽管近年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但《报告》认为,农村各地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参差不齐,还存在一些障碍,仍有短板需要补足。
相对于数字化授信,数字理财和数字保险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更为滞后,目前纳入指标体系的理财和保险种类仍然过于狭窄。具体来看,数字理财和数字保险的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在服务广度有限的前提下,服务深度总体上也不足,存在提升空间。
此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科技金融平台企业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早,增长快速,客户覆盖广度扩展较快,但需要依托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并受制于农村地区相对较低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和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包括消费习惯。传统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起步略晚,近两年数字化授信发展迅速,但在业务操作上基本以将原有线下存量客户线上化为主,增量客户数量有限。
比如,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收入、积累了一定线上交易信息数据的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主是现有数字化信贷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信贷的可得性最强;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既缺乏传统金融机构偏好的抵押担保条件,且缺少科技金融平台企业偏好的线上交易信息数据,他们的信贷需求与现有数字化信贷产品(主要是信用贷款)供给存在额度上的不匹配。
改善金融基础设施
为了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更加精准,还需下大力气改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
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有业内人士坦言,可以通过改进全国通信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覆盖面和可达性,同时完善全国城乡个人与企业征信体系,并鼓励农信机构继续做实做好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信用评级和授信系统。
此外,金融素养是决定县域各类金融消费者群体能否有效使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关键因素。各类金融消费者群体使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各类金融消费者群体的接受与使用情况。
上述业内人士建议,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从使用互联网到认识金融服务、防范风险、培养履约意识,再到了解数字金融产品,针对各类数字金融需求的群体提供多层次、多内容的数字金融教育。
发表回复